古代黥刑是什麼?原來是這樣在臉上刺字。這種聽起來就很痛的刑罰,其實是中國古代一種相當常見的懲罰方式,專門用來對付那些犯下重罪的人。簡單來說,就是在犯人的臉上或身體其他部位刺字,讓他一輩子都帶著這個恥辱的印記,走到哪都會被人認出來是個罪犯。這種刑罰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,到了秦漢時期更是被廣泛使用,可以說是古代版的「永久標籤」啊!
黥刑的執行方式其實蠻殘忍的,先用刀在皮膚上劃出傷口,然後塗上墨汁或顏料,等傷口癒合後就會留下永久性的印記。不同朝代對黥刑的規定也不太一樣,有的刺在臉上,有的刺在手臂上,刺的內容也不盡相同。下面這個表格整理了幾種常見的黥刑方式:
朝代
刺字部位
常見內容
特殊規定
秦朝
額頭
「盜」、「賊」等罪名
根據罪行輕重決定刺字大小
漢朝
臉頰
所犯罪名
重犯刺雙頰,輕犯刺單頰
宋朝
耳後
發配地名
多用於流放犯人
明朝
手臂
「盜」、「奸」等字
初犯刺左臂,再犯刺右臂
說到黥刑的目的,除了懲罰犯人之外,更重要的是要達到羞辱和警示的效果。想像一下,一個被刺了「盜」字的人走在街上,所有人都知道他曾經偷過東西,這種社會性的懲罰比單純的關押更讓人難受。而且這種印記一輩子都消不掉,就算刑期結束了,還是會繼續影響犯人的生活。有些朝代甚至規定,被施以黥刑的人不能參加科舉考試,等於斷送了仕途。
不過有趣的是,歷史上也有不少人把黥刑當成一種「榮譽勳章」。比如宋朝名將狄青,年輕時因為哥哥犯法被連坐黥面,後來他發奮圖強成為大將軍,上朝時還故意不把臉上的刺青遮起來,皇帝看了都覺得不好意思,特地准許他用藥水去除。還有《水滸傳》裡的宋江,臉上的金印反而成了他的標誌性特徵。只能說,同樣的刺青在不同人身上,效果還真是天差地遠啊!